到訪日期:Sept 2022
印度傳統文化館(Indian Heritage Centre)位處繁忙喧嘩的小印度(Little India),文化館開幕於2015年,是一座結合現代與傳統的建築,建築的外觀佈滿了大面積的玻璃, 夜晚會綻放出色彩繽紛的燈光,猶如一顆閃亮的寶石,玻璃上對稱的幾何圖形靈感源自印度古代工程奇跡 - 階梯井(Stepwells),階梯井的作用在以前是用來收集和儲存雨水的。
文化館三樓展區可以找到層層曡曡的階梯井照片。
大門入口處放置了一扇偌大的古老大門,門上刻滿了繁複精緻的花紋。
印度傳統文化館共有四樓,一樓是售票櫃檯,常設展在三樓和四樓,遊客的參觀路綫是從四樓開始逛到三樓,四樓展區主要講述印度的歷史與文化。
放映院的巨型屏幕會播出一段約5分鐘的影片讓遊客自行觀賞,影片的語言有英語和淡米爾語兩種。
文化館内展示著大大小小的神像,印度教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宗教,神明多樣衆多,數也數不清,印度神話故事更是錯綜複雜,總括來説,衆神之中最重要的三大主神,分別是創造神梵天,破壞神濕婆和守護神毗濕奴。
怪獸Kirtimukha只有頭部,沒有身體,長得又像獅子又像龍,印度神像或寺廟中很常見到他的蹤影。
巨大的頭像雕刻名叫Arahan,他是印度史詩《摩訶婆羅多》(Mahabharata)中的一個角色,故事中他爲了祈求戰爭勝利,毅然砍下自己的頭部壯烈犧牲,死後他的頭顱被高挂在戰場上,“親臨”見證整場戰爭的全過程。
皮影戲(馬來語:Wayang Kulit)是東南亞著名的傳統民俗技藝之一,戲中的各種人物和高潮迭起的情節通常取材於印度史詩《摩訶婆羅多》和《羅摩衍那》(Ramayana)。
精雕細琢的Chettinad Doorway非常吸引我們的眼球,上面雕刻了密密麻麻的神像,動物以及各式各樣的花紋,看上去十分壯觀,也很有氣派。
印度人對傳統服飾的要求一向都很講究,優雅鮮艷的紗麗(Sari)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服裝,布料和顔色的搭配都得花費一番心思。
印度人很喜歡佩戴誇張又沉甸甸的金飾,各類工藝精湛的金飾從頭到脚都有,例如頭飾,耳環,鼻環,項鏈,手鐲,肩鐲,脚鐲等等,小印度的大街小巷裡至少開了好幾十家的金店,而且每一家的生意都超好。
我們經由“階梯井”造型的樓梯從四樓走下去三樓,旁邊的透明玻璃能望見熱鬧的小印度。
和新加坡的華人先輩一樣,早期的很多印度人都是從南印度遠渡重洋來到新加坡,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期間,運來了許多印度囚犯,他們大多從事建造公共建築。
新加坡早期的放貸業是由切替爾人(Chettiars)經營,他們為當時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,并從中賺取高額利息。
隨著19世紀橡膠種植業的蓬勃發展,英殖民政府大量引進印度勞工到馬來西亞半島和新加坡種植園工作。
英殖民政府爲了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,曾派遣大批受過英語教育的印度人到新加坡擔任政府部門的文員,公務員,警察或士兵。
還有一部分的印度移民是通過貿易經商,或者本身的專業知識,工藝技能或藝術才華繼續留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。
館内有兩幅漂亮吸睛的巨型畫作,畫中生動描繪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印度社會,多樣性的民族,不同的宗教,職業和文化相互交叉重叠,勾勒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,仔細一看,不少小印度的標志性建築也出現在畫中。
印度國父聖雄甘地與新加坡頗有淵源,他生前並沒有來過新加坡,但他死後的一部分骨灰卻灑在了新加坡的紅燈碼頭(Clifford Pier)海域。
名人墻上收錄著許多為新加坡建立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印度人,他們來自各行各業,有政治家,藝術家,運動員,專業人士,企業家等。
文化館已經開佈置五顔六色的屠妖節擺設,雖然距離屠妖節還有一個多月,我們還是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慶氛圍。
另一邊廂,小印度主要街道實龍崗路(Serangoon Road)的屠妖節佈置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,絢麗多彩的燈飾裝點整條大街,處處彌漫著滿滿歡樂的氣氛。
溫馨提醒:文化館有提供免費的導覽活動,導覽有華語,英語和淡米爾語可選,華語導覽落在每個月的第二個週六下午2點半,導覽行程大約是一個小時左右
印度傳統文化館(Indian Heritage Centre)入門費:新加坡公民,永久居民和6歲以下的兒童 - 免費,外國遊客 - S$8(大人),S$5(學生和60歲及以上的樂齡人士)
電話:+65 6291 1601
官網地址:5 Campbell Ln, Singapore 209924
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日 - 10am-6pm(週一休館)
交通方式:搭MRT到小印度站(Little India Station),從E出口出來,沿著Buffalo Rd和Campbell Ln直走就可到達
留言
發佈留言